最近一直在思考2018年在这个服装行业究竟应该继续怎么做下去,今天就想说说品牌商跟服装厂的那些“爱恨离愁”的关系。
先说说工厂对待品牌商的变化: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工厂越来越少了,以前很多朝南坐的品牌公司订单都发不出去了。有产能品质保证的工厂再也不用低三下四去求订单了,以前的那些拿回扣请客吃饭等潜规则也不需要了。
但竞争少了的情况下工厂也不是都活得很好,工厂现在都面临一个问题:不在意“锦上添花”的订单,更喜欢“雪中送炭”的业务。因为大多数品牌订单都存在一定时间段的账期,在与品牌商尚未建立足够的信任度之前,很多工厂老板现在不会冒险去接这类账期订单了,今年也出现很多品牌订单可以直接拿到现金了,这个最大的变化对于工厂来说肯定是好事。
但还是有很多工厂也接受账期订单,因为他们在意的是整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订单饱和问题,而不是短期一两个月的温饱。当然这个肯定是在有一定信任度的基础上,工厂只会把资源留给更可靠的人。
再看看品牌商这边,现在很多服装品牌还是在走轻资产化,大都还是只保留设计研发营销等部门,生产基本还是想走外包路子。因为这种有利于品牌商发展的长期惯性思维,使得品牌商与工厂这种只想“拍拖”不想“结婚”的这种关系还会很长时期的存在。
品牌的投资回报率与工厂是不一样的,很多品牌是8倍,10倍以上,而工厂能做到1.5倍就很好了,超过2倍的工厂就很牛了。但现在网络信息比较透明,加上一些非主流的小品牌网店订单也比较多,这些品牌订单被工厂拒绝也是很正常的。
今年在跟品牌商打交道,发现跟生产打交道的供应链总监,生产部经理和采购经理经常是几个月就换人了。因为公司上面政策不改变,工厂这边不接受,导致他们的工作也非常被动。货期延迟,品质不能保证都是造成他们被老板不信任而炒掉的根本原因。
很多品牌公司想把产品供应链的压力转嫁给外发加工厂,但是对于工厂来说,最擅长的应该是生产,很难承担整条供应链的整合。以前一些品牌商就是把供应链的工作转给贸易商,让贸易商去跟工厂打交道,但零售在升级,品牌在升级,很多贸易公司仍然还是起个订单中间的“撮合”作用,贸易商的服务功能并没有升级。
当然对于这种品牌商,加工厂,贸易商的关系,我看到的也只是一些部分问题,还是有很多品牌商因为信誉好账期短,有不少工厂想做也做不了的,也有不少工厂还存在因为信息不对称到处找订单的情况。供应链管理做得好的贸易商在服装行业也还是不少,比如利丰集团就是服装行业贸易商中的佼佼者。